运用“学案”进行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郑梓华 (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福建 351100) 摘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体系。教学实验表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效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 关键词 “学案导学” 高中化学教学 学习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学案”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探究和小组讨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和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运用教育智慧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鼓励者、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们开展了“学案导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教学实验以本校高一(6)、(7)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实验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学案导学”问卷调查。实验结果以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学习方式是否得到提高为依据。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高一(6)班采用常规教学,而高一(7)班采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一个半学期教学实践,下学期期末化学成绩统一检测,比较两种教学模式效果的差异是否显著。 教学模式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方案设计
同一任课老师,采用相同教学模式进行常规教学,高一(6)班与高一(7)班上学期期中化学成绩结果统计如表1-1,表1-2
本实验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来分析2个班在化学学业成绩上平均分差异的显著性,使用的是双侧T检验。T检验结果表明,t=0.286 p=0.776>0.05,说明2个班学生在准实验开始前学业成绩并无显著性差异,水平相当,符合等组对照实验要求。 三、实验过程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学案”的编制原则精心设计,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一般包括:“导学案”设计、了解学情(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二次备课、教学过程(思考探究、分组讨论、课堂反馈、归纳提升)、“学后记”(学生)、“教后记”(教师)几个步骤。其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流程如图: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上面图示只是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图,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课型其课堂教学流程也会有所不同。 四、实验结果的讨论 实验研究结束后,我们对高一下学期末的化学成绩进行统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如下分析。 1.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成绩比较分析 经过一个半学期教学实践,我们对同一任课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的高一(6)班与高一(7)班下学期期末化学成绩统计如表2-1,表2-2,表3-1,表3-2。 表2-1,表2-2为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实验教学后的成绩统计分析:
由表2-1,表2-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Levene方差性检验F=33.449 P=0.000<0.05,可以认为两样本之间方差不齐。假设方差不相等,t=-2.249 p=0.028<0.05,p值小于0.05时为差异显著,说明教学模式的不同引起成绩差异显著。 表3-1,表3-2为同一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实验教学后的成绩统计分析:
由表3-1,表3-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Levene方差性检验F=19.075 P=0.000<0.05,可以认为两样本之间方差不齐。假设方差不相等,t=2.638 p=0.010<0.05,可以认为高一(7)班上学期期中与下学期期末化学平均成绩差异显著,说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表2-1,高一(7)班下学期期末成绩均值78.9分比高一(6)班整整高出5.6分;其中高一(7)班成绩标准差6.32远远小于高一(6)班标准差16.9;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一(7)班经过一个半学期的教学实践,已经适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成绩离散程度大幅度下降,实现后进生的转化,学生成绩整体发展均衡。 2.问卷调查的分析 调查的对象为本校高一(4)、(7)班两个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制定了“学案导学”化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共23题(包括2道对称性测谎题,测谎题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被试者是否认真地配合测试,不参与统计分析),分为课前情况、课堂情况、课后情况(见表4、表5、表6)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发卷106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表4 课前情况
表4的数据表明:借助“学案”,94%的学生预习的目的性更加清晰明确,带着问题预习课本知识;92%的学生会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上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100%的学生认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所提高;94%的学生预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说明预习“学案”的内容相对适中。 表5 课堂情况
表5的数据表明:借助“学案”,学生笔记量减少,89%的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时间更充裕,深层次的思考得到提高;8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手实验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98%的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得到提高,说明通过“学案”中有效问题的设置,学生在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94%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参与度得以提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师生平等,构建多边互动创新的高效课堂。 表6 课后情况
表6的数据表明:98%的学生认为“学案”的知识网络对课后的复习有帮助,86%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独立思考能力。当然也存在不足,46%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加重了。解决策略是: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期;同时教师要不断完善“学案”编制,课堂导学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主要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活动,重过程、重思维、重能力提升,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学案”编制习题化。 五、实验过程的反思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在前、问题在先、思考在前、尝试在先。从学生的调查、反馈来看,学生还是能适应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得到提高,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参与度和思维度得到提高。在实施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实施“学案导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课前导学案”存在习题过多、过难,导致学生课前预习时间花费过多,使得课堂重心前移,变相占用其他学科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相对降低学习效率;“课堂导学”存在过于追求通过外在“表演”的形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习题化倾向,缺乏有效问题的设置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提出课堂导学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主要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活动,重过程、重思维、重能力提升,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平衡,个别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养成,需要教师多交流沟通。 3.编写“学案”加重了老师的负担,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
参考文献: [1] 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 [2] 吴俊明,骆红山.学案的意义、任务、编制及其他[J].化学教学, 2011,(1):6-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关士伟. 新课程视野下中学化学学案设计的研究[J].化学教育, 2005,(1). [5] 丁革兵,李赤,刘春华.高中化学新授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化学教育, 2012,(8):29-34. [6] 陆建军,赵华. 厘清化学学案导学的几个问题[J].化学教育, 2012,(3):4-7. 运用“学案”进行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莆田一中 郑梓华)(2012年10期基础教育参考CN-11-4889G4)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