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命题中物理情境的科学性探究 欧剑雄 (福建省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物理情境的创新是高中物理命题体现考试大纲能力考查为首、引导教学实现新课程三维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一味的追求创新有可能会出现致命的科学性错误。为避免这类错误的产生,命题中的物理情境须由生产、生活、科技应用中提炼,这在体现物理学科价值的同时可很大程度地避免科学性错误;命题者需要对所确定的物理情境做细致的研究,以确保不随意编造数据,同时才能找到合理的提问角度,做到利用新情境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在做试题研究时,特别是高考试题的研究时,不能只停留在如何解答的层面上,而应更多地去思考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过程,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命题能力,避免在命题中出现科学性错误。 关键词:高中物理命题、物理情境、科学性
考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为促进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物理试题需要用合适的物理情境来考察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一个好的物理情境首先要能体现物理学科的自身价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其次要把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而非仅仅考查知识。[1] 借助一些教科书中没有、学生未见过的物理情境,可以很好地实现对考生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实验等能力的考查,也可以在对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渗透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基于上面的原因,现在各类考试中的物理命题都非常重视对物理情境的创新。创新固然是好事,然而在创新的同时,有一个原则是必须坚持的,那就是科学性原则。切不可出现因为一味追求创新而出现不符合实际、有科学性错误的物理情境。 下面以《2012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卷》第16题为例,浅谈在物理命题中如何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例:如图1甲所示,一对足够长的平行光滑轨道放置在水平面上,两轨道相距
(1) 拉力
(2) 导体杆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3) 拉力
图1 参考答案:
(1)记拉力
则
(2)任意时刻通过电阻
代入数据解得
(3)匀速运动时最大拉力与安培力平衡,即
由图像面积可得拉力
根据能量守恒有: 本题是一道力、电综合题,旨在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内容。 第(1)小题,要求考生知道平均电流的概念,然后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列出电荷量的表达式并求解。
第(2)小题,要求考生利用焦耳定律及电阻的串联、并联特点求出拉力 第(3)小题,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导体棒的运动情况,并利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列式求解,同时考查利用图像求变力做功的方法。
从命题立意而言,本题指向明确,突出了对高中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并对考生推理、分析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从物理情境上来看,本题为考查变力做功而创设的
首先,比较明显的错误在第(3)小题的解答上,参考答案看似有理,但如果分阶段来求,则有:匀速运动时最大拉力与安培力平衡,即
根据能量守恒有:
根据能量守恒有:
∴拉力
虽然也能得到参考答案所给的结果,但是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给学生的解释都是,题目的数据设计有误,只要换一个合理的数据,这道题目就没有问题。然而,这样的解释其实比题目本身的错误更加致命。它可能会让学生有这样的一个错觉,即物理题目可以是人为编制的,与生活实际并无多大联系,这无疑违背了命题要体现学科自身价值这一原则。更为致命的是,它抹杀了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即自然界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虽然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学生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不可出现这种负面的引导。 根据经典力学的观点,只要物体的初状态和受力情况确定,那物体的运动情况就是一定的。本题中初状态和受力情况都已经给定,所以导体杆的运动情况就是确定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一定是个定值,是不可以随便更改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例题中导体杆的运动情况。
任意时刻,有
(为讨论方便,我们取
所以导体杆的运动学方程为
令
方程(2)为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对应的特征方程为
两个特征值分别为
∴方程(2)的通解为
则
解得
所以导体杆的运动方程为
利用MATLAB软件作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导体棒的加速度虽然开始时会减小,但不会减为0,而且随后一直增大。所以导体棒始终做加速运动,不会出现例题题干中所谓的“恰好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本题题干中所描述的导体棒运动情况与实际情况是不吻合的。另外,由于
图2 这种“导体棒在安培力作用下的运动”是我们高中很常见的题型,它能够综合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等高中主干知识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这种题型仍将在各类考试中频繁出现,而且多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那么我们在此类题目命制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才能避免出现与上述类似的科学性错误呢?
若将例题情境修改为“一对足够长的平行光滑轨道放置在水平面上,两轨道相距 当然,尽管背景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一定要是学生在高中课程中学习过的。因此我们在命题时需要对情境做必要的加工,以合理的角度提出问题,确保考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够解答。为寻找较合适的提问角度,也为了保证题目的科学性,对所创设的物理情境的整个过程我们都必须非常清楚。
以修改后的情境为例,我们讨论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导体杆的运动情况,任意时刻,有
∴导体杆的运动学方程为
另
方程(4)为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对应的特征方程为
两个特征值分别为
∴方程(4)的通解为
则
解得
所以导体杆的运动方程为
利用MATLAB软件作出
图4
导体杆做欠阻尼振荡,衰减系数
当 清楚了导体杆的运动情况后,我们可以将原例题修改为:
(1)导体杆最终静止时的位移
(2)此过程中通过电阻
(3)已知导体杆在位移
解析:(1)静止时导体杆速度为0,不受安培力的作用,根据受力平衡有
(2)
(3)加速度为0时,导体杆的速度最大。设其最大速度为
此后导体杆在安培力作用下作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最终静止。
根据能量守恒有
任意时刻 综上所述,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原则和实现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命题时需要采用学生不曾见过的陌生物理情境或背景。这种物理情境必须由生产、生活或科技应用中提炼,绝对不可以单纯为出题而构造出一些不符合物理实际的情境。其次,为了实现在陌生情境下考查考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命题时需选取合适的提问角度。在选择这种提问角度时一方面要考虑所要考查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符合科学性原则,切不可随便编造运动过程或数据。若能做到上面两点,就可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的可能性。 最后,以2011年上海市的一道高考题为例,再对上述思想做简要分析。
题目:电阻可忽略的光滑平行导轨长
(1)金属棒在此运动过程中克服安培力做的功
(2)金属棒下滑速度
(3)为求金属棒下滑的最大速度 此题同样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解答过程不难,在此不再赘言。
这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物理情境,但是与一般的题目相比较,作为一道高考题,它很好体现了命题的科学性,不像有些教辅中的题目随意编造数据。我们注意“平行导轨长
即
两边分别积分得
代入初始条件
方程(5)两边对时间
方程(5)两边对时间
代入初始条件
利用计算机进行单变量求解,可知
由方程(7)可得,
∴
结合 由此可以看出,命题者在提出问题之前,对金属棒的运动有详尽的分析。这体现了命题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因此,对于高考试题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如何解答的层面上,更多的时候要去思考命题者为什么要这样命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109-110页。
本文发表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物理教师》(32-1216/O4)2013年第9期。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