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 吴继清 摘 要: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期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学生最为喜爱的教育内容,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分析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之后,提出通过体育运动针对性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方法,从而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体育运动 社会适应力 能力培养 研究
引言 随着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需要未来社会人员素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关系学生学业和就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各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招和就业形势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成为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不难想象,一个心理素质不过硬、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人,很难适应当下全球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激烈竞争的现实,也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体育运动把社会适应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适应技巧传递给每一个受教育者,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活动锻炼之中,并进行适时的干预以增强培养效果,因而,本文选择以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需要,也能对当前社会所需要创新性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思考。 1.社会适应力的内涵 适应一词最早应用于生物学,指生物在物竞天择的环境下为适合外界环境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中,例如甘永祥先生在《青年社会学》中更进一步将适应划分为有意识适应和无意识适应两种。社会适应力是个体能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达到他当下年龄与社会条件所期望的程度,实际上也是社会个体对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适应程度。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是其当下个体能力,尤其是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在适应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承受程度。[1]具体来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不同于校园环境,竞争性和复杂性逐渐增强,这需要学生能够逐渐转变身份特征迅速融入社会环境之中;其次,是学生对于社会角色的适应性,在校园环境中,学生的主要角色是学习者,这一角色需要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而进入社会后学生需要清晰认识到自身角色意识形态及相应行为规范;最后学生要能对社会环境产出相应的反应,即学生能对社会环境产生适应性,包括不断发展自身社交、工作、休闲等能力,掌握各种能力的应用规则。 2.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意义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体育运动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学生体魄的健康成长,更应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力,因而,以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以体育运动进行射虎适应能力是体育教育的创新拓展性尝试,在对于社会适应力等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上,尝试着以体育运动将相关能力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形成在未来社会中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遇到失败或者挫折时的情绪变化,给予适时的心理干预,抚慰她们的心灵并锻炼其调节心理、控制情绪、宣泄压力的方式,从而为正式进入社会生活做铺垫。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更有助于达到理想效果,当下社会多元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青少年意志品质的持久性和负面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在现实生活遭遇挫折后产生迷茫和消沉,体育运动作为他们最喜爱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健全人格、提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运动中培养他们在社会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因而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社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体育运动在学生社会适应力培养策略 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养是一个多元化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从体育运动的实践经验来看,无论是竞技式运动还是大众娱乐式体育运动,在学生竞技精神、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提升,因而,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体育运动在学生和会适应力培养上的策略: 3.1通过竞技类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在竞争性和承受性上的社会适应能力 竞技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短跑比赛、标枪比赛等等运动项目,竞技体育运动面向学生传递出不怕吃苦、勇于竞争的精神,在当下社会中,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要学生具有能适应社会竞争的意识与能力,竞技类体育项目以其激烈的运动效果和拼搏的竞争精神深受青少年喜爱,若能合理设置竞技体育运动内容、营造出健康的氛围,必然能让学生产生出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2]此外,我们还应科学、公正的对这一体育运动进行引导和规范,由于每一种竞技体育都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规范,体育运动中要避免违反体育道德和意志道德的行为,在文明公平的基础上感受竞技体育带来的智勇与力艺较量,让学生在竞技体育中感受到社会竞争之外的文明礼貌、道德风尚,形成未来社会中遵纪守法、明辨是非的能力。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感受到竞技体育运动成功喜悦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对于失败的承受力,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失败与挫折都是个体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处在象牙塔中的学生,大多情感脆弱、心理承受压力素质不强,在遭受挫折后会呈现出心绪的多样化:有的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有的焦虑不安、情绪不稳,更有甚者心灰意冷、莫不关系,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都会给他们生活和学习带来严重影响。而社会现实竞争的复杂性,更是让他们未来之路充满未知,这时候可以通过竞技体育运动让她们形式积极的心理态度,在体育运动中平常心看待每一次成功与失败,不会因为一时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怨声叹气,在一次次竞技体育运动的成功与失败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忍受磨难、积极进取的社会适应力,增强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战胜失败与挫折的信心与勇气。 3.2通过合作类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社会,在大学生就业时可以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员工综合素质要求上都提出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流能力”,对于当下学生而言,这不仅是社会对其成长提出的时代化要求,也是其适应社会能力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更是其立身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诚然,当下部分青少年在人际交流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并暴露出诸如“大学生跳楼事件”、“木子美事件”等等,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3]尤其是当前以90后为主体的学生大学是独生子女,个人的成长环境造成他们缺乏人际交往的信任和沟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极易出现冷漠、不合群现象,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合作类体育运动培养并增进她们接触和交往的良好手段,学会在社会汇总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健康的心理互相沟通,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彼此间能相互团结、无私帮助,从同学和朋友间开始以良好的沟通技巧加深彼此人际关系。 对于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能力培养,篮球、排球或者足球类体育运动能有效增强这一社会能力培养,以五人制篮球为例,在这一能力培养中教师可以预先安排团队人员,避免技术较高的球员扎堆到某一个队伍之中,在均衡完队伍实力后,可制定“技术高人员投中球算一分,而其他中等实力球员算二分”等策略来倡导团队合作运动,这样可以避免篮球运动中技术高的队员单打独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个队员的潜能。通过这种类似的团队体育运动让学生们明白团队中互相沟通“战术”的重要,要明白互相配合、发挥每一个队员潜能的重要性。在此基础至上,可以由教育者向学生阐释社会生活中的“木桶原理”,在未来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正确地沟通交流、合理引导协调个人与集体关系,才能在未来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结合团队优势实现共同发展[4]。 3.3通过多样化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在应急反应和创新应用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充满突发性和临时性,社会对于人员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就是其具有应急的反应思维和对事情的创造性解决能力。我们对于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螺旋前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能够习得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而在遇到问题时的创新应用能力实际上就是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除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外,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设了游泳、攀岩、爬树等技能型运动项目,例如攀岩和爬树项目可以作为在突发事件时的一种应急求生技能,在这一体育运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灵敏和协调能力,也间接锻炼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与果断自制等社会适应能力。 同样,在体育运动中对于某一种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学生在自己能力培养中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在对于学生的恒心和耐力训练中,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长跑进行训练,也有喜爱篮球的男生则可以不停地做往返运球上篮进行训练,偏于安静的女生则可以用跳绳等方式进行锻炼,这种创新的训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考验学生将自身习惯或者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不仅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个性化特点来因材施教,更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于未来在社会中的变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4.结束语 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让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体育运动为切入点,创新性提出通过体育运动在锻炼身体素质之外,从体育运动项目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公平竞争、承受压力等社会能力,为学生体验、学习社会经验和阅历,以及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了条件,也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钱江 刘行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社会适应力为例[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7 228-229 [2]王兴杰 王瑾瑜 韩东 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探究[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8 11-12 [3]李中山 体育教学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J] 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 2014.6 27-28 [4]刘敏 张艳成 刘晶 学校体育对学生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的心理素质锻炼模式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9 3-4 本文参加第13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莆田市征集评选奖(中学组)论文集 莆田市教育局编印 201706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