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三化学复习策略 ——以“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例
雍丽珠1 郑梓华2 (1 莆田市第一中学 福建 莆田 351100;2 莆田市第一中学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化学课堂策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回归教育本质,改善教育的理念,发掘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在化学学科上的学习,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其他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本文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链、设计探究性实验等对真实验、真问题、真探究进行重点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化学平衡;问题驱动;探究性实验 问题是思想的“助产士”,是思维的开始,能揭示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1]。基于“问题驱动”的化学教学将具体的化学知识转化为驱动性问题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贯穿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笔者以“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例,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链,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教学方法,呈现高三化学复习策略的一些思考。 一、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化学平衡的移动”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从整个专题2分析,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衡的移动。本专题关于化学平衡的知识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基础,但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重点是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联想的办法,增强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笔者在复习中以“化学平衡的实质”为切入点,设置问题驱动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设计了“化学平衡的移动”复习策略: [教学主题1]化学平衡移动概念的复习 [问题驱动]①化学平衡建立的本质原因是什么?②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说明了什么?③外界条件改变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吗?④能否归纳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认知思路]
[教学主题2]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问题驱动]①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会向什么方向移动?你能用什么理论和实验等多种方法验证?②改变温度,化学平衡是否一定移动?你能用速v-t图像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③改变压强,化学平衡是否一定移动?你能用平衡常 数来解释吗?④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是否有影响? [认知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理论、图表、交流讨论等多种手段温故而知新并形成系统认知。
[教学主题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问题驱动] Ⅰ.请你解释以下实验(生活)现象:①久置氯水为什么变成稀盐酸?②为什么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③开启啤酒瓶后,为什么瓶中产生大量气泡?④为什么实验室可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备氨气。Ⅱ.利用有关知识分析合成氨工业采用以下措施的原因:①为什么要向反应器注入过量氮气?②为什么要在高压下进行反应?③为什么在较高温度下(约500度)进行反应?④为什么不断将氨液化,并移去液氨? [认知思路]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关系十分密切,引导学生在对社会中的化学平衡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提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带着问题复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在高中化学这个大环境下,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干预和训练,培养起来的对问题“敢问”、“会问”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设计递变性问题,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起示范作用。在课堂复习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实验。 二、深化理解本质,驱动更深层次问题的形成 上述中,笔者围绕教学主题,设置了3组驱动性问题链,每一组问题链中均有数个驱动性问题,问题均能引起有效的学生活动,学生不断进行询问,深入问题实质,从而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驱动更深层次问题的形成: 案列:“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主题教学 问题1:已知FeCl3+3KSCN 3KCl+ Fe(SCN)3,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加入少量KCl固体,平衡会移动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溶液中离子反应的特点,思考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建构“微粒观”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 问题2:理论分析是否合理?如何用实验进行证明? 设计意图:把通过记忆、思维、想像和感知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动手实验技能。此外在实验设计中,实验操作的简单易行有助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问题3:如何归纳浓度影响的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该问题引发学生应用一般性结论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注意用微粒观来跟踪物质的变化,要注意实事求是地挖掘化学反应的本质,深化对微观分析的理解,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素养。 问题4:能证明Na2SO3溶液中存在SO32-+H2O HSO3-+OH-水解平衡事实的是:( ) A.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在加入H2SO4溶液后红色褪去。 B.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氯水后红色褪去。 C.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沉淀且红色褪去。 设计意图: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性到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应用到Na2SO3水解的过程分析中,学以致用。 为了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必须摒弃“填鸭式”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提出问题。另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留出让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没有对课本和实验深入研究的时间,会让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学生的不断提问,会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探究情境,提出实验问题 能否提出关于实验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有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是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自由、民主、尊重、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有学者强调关注提问的过程性,认为提问就是指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情境的一种认知状态。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如何设计化学实的问题情境,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促使学生自主提问。 复习教材第53页“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里加了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溶液颜色由原来的橙色变成黄色,分成两份后,向其中一份中滴加硝酸溶液,发现溶液颜色又由黄色变成橙色。有学生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既然只需要H+氢离子,那么用其他酸可以吗?比如用硫酸或盐酸?”还有同学提出建议:“向加了硝酸后的橙色溶液中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看看颜色会不会又变成黄色?”由此可见,学生的问题已然很有“微粒观”。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补充了探究性实验,用实验来证明,用现象来概括,促其逐步形成并巩固微粒观和微粒相互作用观。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课堂时间充足,学生可以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如果时间不允许,学生可以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于下节课解答。随着思维的深入,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四、结语 传统的化学教学,使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潜能。学生主动提出科学问题,需要教师鼓励和引导,做好提问的示范,逐步培养问题意识,教会产生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和创新力才会越来越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杭伟华,江旭峰. 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7):28-29.
发表刊物《名师在线》CN14-1376/G4 2017.8第15期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