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有感-------- 周祥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19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读《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有感

周祥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时代的来临,我们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他们应该具有哪些核心素养?当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逐渐引起全球关注,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实践的基础。最近,我细读了当代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德教授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后,受益匪浅。

一、内容启示

1素质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p29-30)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4、国际视角下的核心素养:整个第二章共有78页,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三个国际组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框架都是:背景或缘起、基本框架、启示。从提供的有关标准来看,各有千秋。最后一节,作者从内容、具体指标、命名方式、内涵界定方式等作比较,可供参考。

5、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

6、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7、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

8、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算是收关之章,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这并无特别);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点新意)。

二、个人体会

1、发展核心素养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界定。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本书的界定尽管有点繁琐,但大体还是能有所收获,至少知道可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而这也让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一篇文章《核心素养六人谈》,每一位大家都对核心素养进行了不厌其烦的界定,显然是希望这样的一波浪潮不能只成为又一波的浪潮而已,而核心素养的提出也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新提法、新概念。我想引用余文森教授的说法: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2、“21世纪素养已经影响到很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声疾呼:“我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新的21世纪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不是简单衡量学生会不会在考试中做一些不切实际的题目,而是考查他们是否具备21世纪素养。

开展教育工作,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其中第一个问题涉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中片面追求分数与经济领域片面追求GDP颇为相似,都是片面的发展观在作祟。一些学校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用于培养会考试的人,而不是会创造的人会生活的人。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必须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

3、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莆田一中 周祥 2016.10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