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真心——《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莆田一中 张洪声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四、教育是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这一品质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跟学生进行议论。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现行教育体制下,部分教师还是沿用陈旧的教育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完全抹杀了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模糊了的学习目的,使得学生失去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说起传统,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更加久远,但是他能让教育优于现在的国内教育,这就值得我们思考。“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要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五、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国早就有古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体现出的对教师师德的阐述和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的论述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师德要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去。而且教育者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生动的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德育理念,让孩子不知不觉中收到教育,从而发生改变。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书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们在一次远足归途中,向邻村的一位老奶奶要水喝。老奶奶请孩子们到果园里去,并拿出水果和土豆款待他们。孩子们吃完后向奶奶表示了感谢,然后又出发了。走了半公里的时候,孩子们忽然想起他们刚才坐过的地方,一些烤土豆的皮丢在地上没有收拾。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开始了。有的孩子不以为然,认为返回没有价值,有的孩子却认为应该回去收拾干净。在老师的支持下,孩子们决定往回走,只有一个孩子没动,他说:“我要在这里歇会。”但是,当他听到同伴们气盛愤怒的指责他的话时,他想休息的念头就打消了。在这件事中,苏霍姆林斯基努力让学生进行一种体验,那就是让孩子们体验到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这是何其宝贵的体验呀! 六、读懂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爱并能传递下去。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中写道:“要教导学生把他人的欢乐和忧虑变成自己切身的欢乐和忧虑,要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就让人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最可宝贵的珍宝吧。”他爱教育、爱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把每一个学生视为“我的孩子”,与他们朝夕相处,一天也不能与学生、教学相脱离,这位教育家坚持强调,没有对受教育者的爱和尊重,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具备热爱教育工作这一前提,只有从心里爱这份职业,才可能让学生感觉到你的爱,自然流露没有修饰的真实的情感。高中学生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阶段,既是人生中拥有激情和梦想,最富有活力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此时最需要老师们对他的关爱和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需要教育者去模仿、去超越。在中国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有魄力、有激情去担当起这个重担。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当一个教师能够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生活的美,感受世界的多彩,这样的教师才是最成功的教师。我想投身到这样的教育当中,我要成为这样的教师!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