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史料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史料提供者等因素都会对历史解释产生影响。历史解释要依托一分证据,有逻辑地说一分话,准确到位的历史解释依托严谨全面的史料实证,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关键词】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 随着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推广在即,《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为广大历史教师所熟悉。本人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常见史料为例,具体讨论“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实证是解释的基础 1.史料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了解史料在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思考史料在运用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经过考证、解读的史料是形成历史解释的可靠证据。例如,探讨神话传说的史学价值是正确认识远古历史的开始,教师在讲述两河流域的历史时,就《吉尔伽美什》的真伪展开讨论:“从考古资料中可以证实,史诗中提到的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但关于这位国王的记载带有浓重的奇幻色彩,可信吗?”正当学生对此不置可否之时,教师进一步启发:“史诗描绘的吉尔伽美什的残暴统治有没有包含真实的元素?从天神的惩罚到女神的诅咒都只是先民的想象吗?”学生在得到点拨后,很快就理解了神话传说真假并存的特点,教师继续引出下一组问题:“考古实物是否可以成为辨析的依据?分辨史诗中哪些成分是有可能发生的,哪些成分是不可能发生的?”通过疑问启发思考,学生逐渐了解史料具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维度,需要多次判断、互补参照、尝试复原的方式来解读。此时,水到渠成,教师可以聚焦于思想方法的思考:“从《吉尔伽美什》的内容来看,其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显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初属于口头创作,后来经过诗人们的不断加工完善,最后定型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通过讨论,学生逐渐懂得古代英雄史诗的不断丰富的过程,正是每个时期社会心理和文化传播的研究资料。 2.史料的时代、个人情感等因素影响历史解释 教师在高三教学中,围绕“时代与史家”主题,将《报任安书》作为长文本阅读对象,将这篇文言文分成四个阅读部分:从“司马迁为何不为任安求情”来回顾司马迁遭受的不幸经历,进而理解汉武帝时代统治特点;从“司马迁如何看待自己的经历”来分析除了司马迁眼光开阔之外,汉代的稳定和发展为其著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范围和物质、文献条件;从“司马迁为何反复提及自己的悲痛记忆”来思考撰写《史记》对于司马迁的特殊意义,懂得秦汉之际的社会转型与文化背景;最后通过“你如何看待《史记》里的秉笔直书和大胆评价”的讨论,使学生感受司马迁的胆识与那个时代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文化特征,发现司马迁的思想之中体现出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识到《史记》所强调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和司马迁所处之时代密不可分的。结合作者信息来判断史料信度和效度,可以揭示时代特征、社会风貌。透过史料的表述评价,可以知晓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最终形成更丰富的解释。 由此可见,解释首先要有实证的意识,即占有真实、全面和科学的史料并能用足、用好史料。要用足、用好史料,必须遵循以下准则:避免以今鉴古,切忌断章取义,需要多种材料和方法互补对照研究,从不断演化的过程去理解不同时代社会及其观念。 二解释是实证的升华 1. 梳理史料间的联系来解释历史现象 在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册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教学中,教师从一块“神奇的石头”导入,这是欧洲移民登上美洲大陆最初的故事,也是既往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史料,不过教师们大多只是介绍故事的经过,使学生接触到了史料,却忽略了其中所蕴涵的丰富历史信息。 史料的出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他们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要逃离家园?”在学生的印象里有着殖民开拓和感恩节的故事,却很少关注这些欧洲移民来到美国的经历,也没有想到过航海行程的困难。联系学习过的知识可以知道,这是一群从英国而来的清教徒、工匠、契约奴。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归纳整合相关信息:他们身份各异,为了逃离专制与压迫选择前往新大陆,追寻自己的梦想与自由,虔诚的宗教信仰、对自由的渴望支撑着他们克服一路的艰险和困难。从“接触到”史料转变为“认识到”史料的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北美革命历史背景的初步认识,也养成从发展、联系的视角认知历史的方法。 2.运用证据来质疑或修正已有的历史观点 解释要有实证,解释要有依据。我们常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里的“论”其实就是历史解释,通过解释得出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这里的“史”就是指实证,史实证据正是通过丰富的史料来呈现的。 以上文提到的教学为例,学生完成了对三段史料的解读,但史料实证远没有结束。教师在归纳总结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的两个重点信息:“普利茅斯石头和五月花号航行、《五月花号公约》都是从哪里来的史料?其证史价值如何?”经过这两个重点信息的提示,学生开始认识到,石头是实物史料,但关于石头的来历却是当地传说。而五月花号航行和《五月花号公约》都是历史学者的研究著述,属于间接史料,具有证史价值,但多少带有主观色彩。教师引出这一话题,意在让学生明白,甄别史料真伪和价值,存疑和重据,是史料解释必须有的态度。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既合理追溯又小心求证,随着这一逻辑推演过程的依次展开,最终生成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解释:“对于美国历史而言,踏上这块石头,意味着美国历史的一大步。这块石头、这艘船都成为美利坚民族早期历史的集体记忆,逐渐演变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美国开拓者的故事。” 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与论证,教师引领学生形成相关史实的推断,从而建构合理的历史解释。上述案例中的三则史料运用于“五月花号”的论证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所探讨的乃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原因,它们彼此印证和相互补充,用证据检验和修正已有的历史观点,彰显了以证据链进行逻辑推演对于建构合理的历史解释的重要意义。 3.按照史学规范来引用证据,建构史论结合的历史叙事 教师在讲授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册第23课《明朝初期的政治与经济》时,曾采用了一系列朱元璋的画像,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提升学生的实证意识。由于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有很多,书上的画像是其中的一种,另外还有一些画像。就此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画像中的相貌有哪些不同?究竟哪种更接近朱元璋本人呢?理由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对于教材中丑陋的朱元璋画像吃惊不已的学生,很快形成了鲜明的两派,多数学生认为“丑的那种画像是朱元璋的本来面目,一方面是因为丑的画像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以前听到过关于朱元璋滥杀画师的故事。”同时,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民间传说未必可信。尽管存在争议,但学生们都认同需要寻找更多的明代史料来印证朱元璋的画像之谜。学习历史需要大胆的猜测,但也应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规律,从客观真实的历史记载或考古发掘去寻找证据。于是,教师将来自《敕赐滁阳王庙碑》《明太祖实录》《松窗梦语·方术纪》等不同时期的三则史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发现能证明朱元璋长相的有效信息。学生们从文字信息中找到了朱元璋相貌的描述有共同点,即“奇异”,但程度有所不同,即由“奇貌”发展为“奇骨”,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已完成“龙形虬髯”的转化。可见,这样的长相很符合传统文化所说的异人必有异相。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异相是在不断流传过程中被塑成的。 史料实证是形成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是建构历史解释的重要媒介和核心路径。历史学习中,通过查证史料的有效性、可靠性,以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反思历史解释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可见,史料实证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准确到位的历史解释依托严谨全面的史料实证,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於以传.史学思想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J].历史教学,2016(07). [2]胡丹.相术、符号与传播:“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J].史学月刊,2015(8) .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