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美国获得体育博士的第一人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24日】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阅读:
次】 【
关闭】
刘天锡(1917~1979),莆田县白沙洋顶村人。出生于书香门弟,祖父系前清秀才,父亲刘春曦,是兴郡中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官立福建炮科学堂就读,毕业后任厦门胡里山炮台、磐石炮台台长。天锡出生于厦门,乃春曦次子,其父教育严而有方,儿子长大后均成大器,不堕家声。
1929年天锡丧父,返回莆田后入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就读。他酷爱体育运动,得翁祖烈老师的教诲训练。天锡专心致志,锻炼持之有恒,体育运动技能进步明显。
1937年他从福建省立莆田中学(高中部)毕业,考入国立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一年后,他报考福建省公费生进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就读。第一学年校址在南京,学校体育设施很完善,在中国体育界老前辈吴德懋(莆田人),吴蕴瑞等教授的教育训练下,他在体育理论和运动技能上都有明显的提高。老师器重他,盼望他成才;同学们钦佩他,因为他“专心致志,刻苦钻研,锻炼持之有恒”,此乃他成功之所在。
第二学年(1939年),天锡怀着民族仇,抱着“体育救国”的志向,随学校内迁重庆市。到重庆后,他总感到学校的各种条件都很差。时正是抗日战火漫天,全国各地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国立大学学生生活每况愈下,体育系学生更谈不上营养,且受场地器材的局限,以内课为主,成为天经地义之事。天天躲防空,时时饿肚皮,试问青年学生的锐气又能有多何?关键是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现实?
天锡日思夜想,该如何面对现实,刻苦求学、报效祖国?他回想起父亲常引古训“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来教导他们;想起父亲于1928年冬炮击奉系海军渤海舰队的英勇事迹;想起父亲为人诚实敦厚,亲友世谊有难,敢于舍身救护,如中央党员陈国柱、陈国桢兄弟在厦门活动时被敌探盯梢跟踪,后隐藏于自己家中,方得脱险;想起在“常德战役”中阵亡的三弟天祜(黄埔军校毕业)。家仇,民族恨,使天锡思想清醒行为明确。他说:“我由厦门大学转考中央大学,就是持“工业校园”到“体育校园”的信念,我理应刻苦锻炼,掌握好每个运动项目的要领,提高运动项目成绩,认真钻研体育理论,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训练。”
他的大兄松志(中共地下党领导人,松志是化名)在香港华厦公司任总经理,不时接济他的学习费用,使他无后顾之忧。一年多后,除田径外,他在游泳、跳水、单双杠等项目上也取得很好的成绩。此间,全国曾于重庆市举行大学生运动会,刘天锡夺得多项(具体项目无考)冠军,名列个人总分第一名,被报界誉为“飞毛腿刘天锡”。
1942年毕业后,他被留校工作。1947年天锡赴美国,在爱荷花(Lowa)大学深造。二年后获得体育博士学位,并被聘在Lowa大学任教。但他出于爱国热忱,于解放后响应周恩来总理对国外留学生的号召,在1952年通过国际渠道辗转返回祖国。
天锡先后任南京大学、华东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教授、田径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等职,真正是桃李满天下。1979年他因患癌症逝世,享年62岁。
刘天锡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忠诚于党的体育教育事业。他在重病期间,还要女儿和学生扶他去操场指导学生训练,念念不忘要为祖国的体育教育事业贡献他的最后一份力量。
刘天锡教授生前编著有《最新田径运动学》、《最近篮球技术介绍》、《排球训练介绍》、《体疗理论学》等书,并经常翻译介绍国外体育动态。晚年从事体育理论及体育生理学的研究和写作,不幸未及完成即因病去世,这是我国体育界的一大损失!
莆田一中校友:郑永培
2006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