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中校史简介
学校创办 1904年,邑人张琴进京会试,拜见邑人甲午科进士江春霖,谈及邑郡兴办中学堂之事不可缓。同年10月,江春霖电促知府宝桢开设中学堂。1905年冬,新科进士张琴返莆拜见兴化府太守赖辉煌,促办学之事。太守发文集绅会议商定:拟名兴郡中学堂,招收莆、仙两县生员,择擢英书院为堂址,张琴主董其事,调拨款项若干。1906年2月,办学案由府置呈报省学政司。同年4月,移案省提学使司注册立案核准。兴化府第一所官办普通中学——官立兴郡中学堂由是成立,校名冠以“官立”区别于私立,标示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官府,“兴郡”系兴化府域的俗称,“中学”则蕴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意。 校名更迭 百年间,学校数易其名:1906年,官立兴郡中学堂;1912年改为“兴化中学校”;1917年,改为“福建省立第十中学”;1927年改为“福建省立第十初级中学”;1929年,改为“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1936年,改为“福建省立莆田中学”;1939年,改为“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1942年,改为“省立莆田中学”;1952年10月,始称“福建省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1969年9月,改为“莆田县城厢镇五七中学”;1972年11月,改为“莆田县第一中学”;1973年3月,改名“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校址变迁 学校原址城内东门内擢英书院,1936年8月奉省教育厅令,自城内东门内搬迁至前省立莆田师范所遗校址(即旧兴化府学内)。1938年,因抗战形势紧迫,学校奉福建军管区令,疏散师生到广宫乡第二校舍。1940年8月,校址自广宫乡迁至城西门外下郑村,以公共庙宇和民房为办公厅及教室。1941年11月3日,奉省教育厅电准,学校又从下郑村搬回城内旧府学内。2003年搬迁至现址。 首招高中学生 1932年8月,首招三年制高中学生,因校舍不足于次年春并入省立莆田师范学校普通科。1933年春季,学校正式设立高中部,继续招收三年制高中学生。1937年,根据全省中等教育改造案,学校改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停止高中招生,未毕业的在校高中生并入省立福州高级中学。1942年,学校再次易名“省立莆田中学”,成为莆仙两县唯一一所省立完全中学。同年春季,恢复高中招生考试。1998年起,停止初中招生。 高考红旗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为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1952年,华东13所高等院校招生联考,全校高三毕业生100%达到高考分数线,创全省最高纪录。1957年8月,300余名毕业生参加高考,7人考入清华大学,4人考入北京大学,这一成绩轰动八闽大地。1959年、1960年,学校连续夺得全省高考第一名,被誉为“高考红旗”。1959年,省教育厅授予学校 “福建省高考红旗” 锦旗一幅。1962年,19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1963年,21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 成立党工团组织 1954年4月,中共莆田一中支部委员会成立,杨国华校长兼任党支部书记。1988年成立中共莆田一中总支委员会,李山同志任总支部书记。2004年,中共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委员会成立,党委书记黄荔军。党委下辖文科、理科、综合、擢英、退休五个支部。 1952年5月,校教工会正式成立,王家骧为首任教工会主席。1985年底,学校建立了教代会制度,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审议学校的重大方案等。 1950年,校团支部成立,吴景宁任书记。1950年12月,经县委批准,学校团支部升格为团总支。1956年5月,经团地委批准,学校成立了团委会,方元澍任团委书记。 校友会成立 1994年10月15日,经莆田市民政局核准,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校友会成立,会址设在校内,有会员校友1000人,并设立以施天水为法人代表的理事会。校友会以“热爱莆田一中、建设莆田一中、振兴莆田一中、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为宗旨。具体任务是协助母校促进科研经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与师生福利。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团体和个人捐赠款及会费。目前分会有六个:兴安分会、北京分会、福州分会、厦门分会、深圳分会、上海分会等。2006年校友杨春霖捐款25万美元,助建学校春霖艺术楼。 一级达标中学 1953年,学校因办学成绩突出,被省教育厅定为省首批重点中学,1978年,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3年1月,按照新时期的办学要求,学校向市人民政府递呈了《关于莆田一中定级达标的请示报告》,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随后,学校成立以施天水校长和李山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达标规划和实施细则。1993年12月,市教育局验收组按《福建省普通中学定级验收要求(修订稿)》的一级指标,对学校定级申报进行初评验收,报请省教委验收审批。1994年1月,省教委莅校进行全面认真的考评验收,以96分的成绩确认学校一级达标。 乔迁新址 2001年5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东大路老校区与学园南街校区(原为擢英中学办学点)置换的决定。在吴智园校长和黄荔军书记的领导下,学校全面启动新校区建设工程,在擢英中学原有的57亩土地的基础上另购90亩,扩建新校舍。2003年 8月28日学校正式乔迁至现校址,开创了莆田市学校搬迁新校、扩大办学空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先河。几年后,又征购荔枝林带30多亩,现校园总面积达170多亩,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部分,建筑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东大门校名由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题写。搬迁新址后,办学容量与条件进一步提升,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创办擢英中学及妈祖城校区 1995年6月,莆田一中校友会以30多万元流动资金作为启动基金,创办私立莆田擢英中学,并于同年秋季面向全市招收初中新生。1997年,擢英中学停办。1999年,在南门租借校舍复办。2000年 6月,购得学园路南街57亩土地筹建办学点。2003年,升格为完全中学,迁入莆田一中东大路老校区办学。 2007年11月1日,莆田一中妈祖城校区奠基开工仪式隆重举行。校区规划用地438亩,规划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2013年7月,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文同意设立莆田市外国语学校,与莆田一中妈祖城校区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学校设置为完全中学,行政隶属市教育局管理,学校常规管理纳入莆田一中统一管理。2013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市招生。 创办中美高中课程实验班、新疆班 2012年7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与美国达拉斯市比索迪昂(Bishop Dunne)高中共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式招生,成为莆田首家举办中外课程班的学校。实验班每年面向全市招收学生120人,学制三年。办学实行双轨制,毕业生可以参加国内高考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满足他们多样化升学需求。实验班的创办,标志莆田一中办学国际化和多元化进入实践阶段。 根据教育部的安排,学校自2012年秋季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开创了莆田举办民族教育的先河。8月30日,首届新疆班的师生抵达莆田一中。 国际奥赛金牌 八十年代以来,学校教改实验成绩显著,学生专长突出。学生参加各级各学科奥赛及各类竞赛成绩突出,每年均有几十位学生获各级表彰。1988年7月,在第20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学生卢国强获得团体金牌、个人铜牌,这是莆田市在国际中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的第一枚奖牌。2004年,学生周腾勇夺第15届国际生物奥赛金牌,实现了莆田市中学生国际学科奥赛金牌零的突破。 高考成绩 五、六十年代,学校以高考红旗著称。改革开放后,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保持了较高的升学率。三十多年来,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207人,1017名学生获得莆田市许亚琼奖学金,占全市获奖总数的44.6%。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四年内,共60人考取清华、北大,6人考取香港大学。其中,2010届高考理科全省前50名占12名,前100名占20名,18人考取清华、北大;2013届文理科本一总上线率达91%。 学校传统 1920年,举行首届田径运动会。 1971年,首办元旦环城跑和“五四”火炬环城跑活动。 1983年,建立每周一升旗制度。 1984年,实行劳动卡制度。 1985年,成立蒲钟文学社。 1987年,实行“班级周记”制度。 1988年,实行班级精神文明评比制度。 1987年,开展军训活动。 1994年,成立《青春》编辑部。 1994年,举办首届五四辩论赛。
历任领导
名师辈出 一百多年来,一代代莆田一中教职员工甘当铺路石,乐为人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祖国的花朵。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教师不断成长,涌现出一大批名师。如翁祖烈、赖汝楫、江宗朴、林永熙、郑大成、宋庆嵩、黄明哲等老一辈名师,施天水、朱国容等省杰出人民教师,吴智园、吴金寿、黄家扬、李正中等11位特级教师。一批中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如陈国文等省名师,郑梓华等7位市名师,郭丽华、施银辉等省市优秀班主任,省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余瑛等。现在职250多位教职员工中,有特级教师3名,高级教师93人,硕士研究生58人,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和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有56名。 英才校友 一百多年来, 4万多校友从这里起程,谱写人生的新篇章。其中有护法运动先驱林师肇、邹鸿俦、林一士等,有革命烈士王于洁、韩永藩、徐元昌、欧成龙等,有抗战英雄温彦斌、陈文杞、林擎岱、陈祖勋等,有院士专家林兰英、闵桂荣、杨锦宗、黄维垣、蔡自兴、黄文魁等,有党政高级干部林一心、林汝南、黄国璋、肖键、李礼辉、陈金海、黄春萼等,有文学家教授学者郭风、朱维干、陈一琴、李建平等,有体育明星刘玉煌、翁康强等,还有各行各业杰出人士陈文松、林玉华、林加国、许国雄、杨义坚、王一飞、吴景宁、姚明、吴志忠、陈金象、林永育、蔡福金等,有后起之秀卢国强、黄岩谊、周腾等。 体育特色1 1920年,学校举办首届田径运动会,竞赛项目有田径项目,也有表演项目棍操、兵列操、国术等。1931年起,学校每年举办2次运动会。1947年秋季,20多名学生运动员加入莆田县田径访问团远征福州、上海、南京三地,三战三捷,震撼全国体坛。1948年,陈碧英获得全国体育运动会女子跳远、女子200米两项冠军。1983年,刘玉煌获得第6届亚洲田径锦标赛跳远冠军,并于1984年获第23届奥运会跳远比赛第五名。1982年翁康强获得第9届亚运会十项全能比赛冠军。2005年宋健获得亚洲田径大奖赛跳远冠军。2011年,林清获得第7届世界少年田径锦标赛跳远冠军,并于2012年获得第15届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跳远冠军。 体育特色2 学校重视群众性体育运动,课外文体活动形式多样。常年开展年段篮球联赛、羽毛球赛等。自127届起,学校运动会增设了集体跳绳、个人跳绳、提送沙袋、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成为盛大的体育节。学校竞技体育成绩显著。近年来,田径队3次获得省传统校田径比赛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篮球队参加省青少年锦标赛、省重点体育传统校篮球赛等各种比赛,10多次获得冠军并代表福建参加全国比赛。2009年,学校男篮获得中国高中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亚军,系建国后我省中学生篮球比赛最好成绩。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福建省传统项目先进单位等。 科技教育特色1 学校科技教育传统底蕴深厚。标本制作、集邮、航模、地理兴趣小组、天文观测等社团活动及成绩曾蜚声省内外。1988年郭雪梅获卢森堡国际青少年集邮展览铜牌奖。经过几代科技辅导员努力,学校形成了一批科技特色项目:发明创造、电脑作品创作、智能机器人、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等。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电脑制作比赛、创新大赛、青少年电脑制作比赛、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创意大赛等竞赛成绩斐然,获全国一等奖14人次,二三等奖16人次,省级奖50人次。21项学生发明作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08年方子韬、蔡凌楠参加亚洲机器人VEX联赛获高中组金牌。2000年陈俊新获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大赛第一名。 科技教育特色2 新时期,学校按照“继承传统、开拓创新、面向全体、深化特色”的科技教育工作思路,在巩固竞赛成绩的同时,全面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创意活动,发展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承办市科技活动周及省机器人大赛,经常邀请院士校友等回校讲座,常年开展校园科技节、科技兴趣小组、学科游园活动和科普挂图展等活动。2012年,举办首届“奇思妙想”科技创意节,学生们用天马行空的创意作品,展示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福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学校、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福建省科普示范校、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学校、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校荣誉 一百多年来,学校因优良的办学质量,得到上级和社会各届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中国百强中学、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校、历届省级文明学校、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五一”劳动奖状单位、省模范职工之家、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学校、市一类平安校园、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各级荣誉。 校训、校歌、校标 百年来,校训几经更替,2004年始以“进德、力学、求实、超越”为校训。北宋蔡襄言:州郡之有学,所以励贤才而进德业……。进德可资载物,这是办学的首要工作。南宋郑樵夹漈草堂内有幅对联: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著书曾诣阙精神贯彻古今;勉励后人做学问要有恒心、有毅力、不怕苦、不怕累,方有大成就。力学方可成就事业,这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求真务实,以期笃行,这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这是莆田一中人不懈追求与发展的动力。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编有校歌,建国后中止。2005年重新编定校歌《名邦之光》。校标以“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为核心意旨。 林兰英(1918.2-2003.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中国太空材料之母。1933年考入省立莆田中学,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1955年获美国宾州大学固体物理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历任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等。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先后负责研制成我国第一根硅单晶、第一根无错位硅单晶、第一台高压单晶炉、第一片单异质结SOI外延材料、第一根GAP半晶、第一片双异质结SOI外延材料,为我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7年在世界上首次在太空用降温凝固法从熔体中生长砷化镓单晶获得成功,负责研制的高纯度汽相和液相外延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次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8年获霍英东成就奖,并受到中央三代领导人的关怀和接见。 闵桂荣(1933.6-),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1952年莆田一中高中毕业,1956年南京工学院研究生毕业,1963年前苏联科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热控制研究室主任、空间飞行器总体部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卫星系列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三、第四、第五届常委等职。在航天器热控制方面,负责完成了我国多种人造卫星的热控制任务,并在航天器热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作出系统和创造性的成就。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领导完成我国第一颗卫星和多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飞行工作,组织领导完成国家12颗卫星的研制、飞行和应用工作。20世纪90年代,担任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组织领导我国未来航天创新技术的研究工作。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两次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杨锦宗(1932.8-2008.12),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细化工专家。1952年莆田一中高中毕业,1955年大连工学院毕业,后师从前苏联专家攻读副博士学位,1983年到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被大连理工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出任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精细化工》等多种学术期刊编委会主任委员或委员。开展创新染料的研究,对“染料-纤维-助剂”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高了固色率并降低污染;率先研究可反应性高分子染料,首次把染料在纤维上的固色率提高到99%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首先发现分散剂分子量分布对分散染料分散性和热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在国内率先开展新型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的研究和生产。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项,国内外专利5项,“从活性染料到反应性染色的理论与实践”获2000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维垣(1921.12-),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1932年考入省立莆田中学,1943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1949年获广州岭南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哲学博士,后任哈佛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化学学报》主编等。早年从事甾体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为中国甾体药物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转向有机氟化学和含氟材料的研究,曾先后为氟油、氟塑料、氟橡胶、含氟表面活性剂及氟碳代血液在中国的研制成功作出贡献,1982年发现亚磺化脱卤反应,继而发展了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和全氟烷基磺酰卤化学,对中国的核工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并为中国氟化学工业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5项,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7年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星空体育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